11月15日,由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师专)联合主办的“抚顺非遗项目进高校”体验活动走进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本次活动采用“动态展演+静态展示”“非遗传承+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推广”等方式,设置展演活动区、市集区、讲座交流区,打造非遗文化展示新平台,打通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新路径。
“非遗进高校”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途径。活动从展演活动区——抚顺地秧歌的精彩表演开始。地秧歌表演,动作恣意潇洒,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拉弓射箭的马上民族充满阳刚、豪放、粗犷的原始气息,硬朗的民间文化遗风,将活动拉向第一个高潮。
随后,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向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师专)授“辽宁省文联民间文艺基地”牌匾,激励学院在民间文艺的保护和传承道路上继续努力前行。
学院学前教育系学生王晶晶对抚顺地秧歌表演特别感兴趣,一边看,一边用手机录制,还现场请教抚顺地秧歌的省级传承人周宇。她说:“抚顺地秧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学前教育系的学生,我要好好学习,将这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记者在集市区看到,活动主办单位设置了非遗项目展示体验区、表演区,抚顺煤精雕刻、大官窑辽瓷、抚顺琥珀雕刻、泥塑、面塑、剪纸、拂尘、纸贴画、皮影、古琴等代表性非遗项目集中亮相,让抚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得见”“听得着”“带得走”“学得来”。市集现场,学生们与非遗传承人频频互动。一问一答间,延续了“传”与“承”。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师专)从2010年开始开展非遗传承教学及科研工作,开设了公共选修课《中国民间艺术赏析》《民间剪纸》等,至今已有万名学生选修过此课程。通过选修课,激发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提高了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2012年6月,学院正式成立非遗专门研究机构——非遗所,这是辽宁省高校中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研究机构,由美术系吕焰副教授主持工作,同期聘请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已故)、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主任孙冬宁及省民协副主席夏秋组成学术委员会指导具体科研工作。目前,研究所拥有兼职研究员7名,涉及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历史与民俗等多学科,先后承担国家级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项、国家级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级重点课题2项、省一般课题6项、市重点课题1项;承担国家级非遗展览策划4项,省级非遗展览策划2项;参与国家级、省市级非遗培训4项;参加省、市级非遗项目评选工作十余次,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非遗传承,任重而道远。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师专)负责人表示,将在以往非遗教学与科研的基础上,以非遗所为依托,结合各系专业特色,更一步精准、合理地做好技艺类非遗专业设置工作,重点对能够融入现代生活和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非遗技艺项目给予支持;技艺类非遗专业的课程安排,兼顾理论与实践,提高实用性和吸引力;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搭建实训平台,强化产学研联系,及时更新内容,优化职业教育,培育非遗人才。
来源:抚顺日报
记者:单小书
附件下载: